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地去刻意討好其他人的時候。讀書時,希望得到老師喜歡,就去努力學習,為了成為老師眼中成績優秀的好學生;長大後,為了討上司歡心,做盡各種事迎合上司的意願,只為了能在職場中能夠泰然度日。甚至乎有人不停地給上司擦鞋,興許因此還能獲得嘉賞,進而升職加薪。
其實這樣的表現,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社交中,這算是普遍的存在,畢竟社會生活就是人與人的交往與相處。現代人大多都不敢表現自己、反而貶低自己來抬高他人地位,導致自己「越活越累」。
不要急着否定,下面的情況你肯定也有過:
很難拒絕別人
當同事請求你幫忙時,就算是自己手上也有很多case要完成,但也不敢輕易對他說「不」,害怕如果不幫忙,之後和他在一起時,就會很尷尬。看似樂於助人,但並非出於自願,即使做不到,也假裝能做到。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在工作時,有自己的idea,但是和團隊里大多數的想法都不一樣,就不敢提出。害怕直言自己的看法,害怕面對尷尬,害怕因為提出後會與人發生衝突,也不想事後再去假意認同甚至還要低頭討好,就更加不提出想法,從而贊同「主流」意見。在這個「避免與人發生衝突」的過程中,壓抑自己的想法、討好別人就自然而然了。
缺乏界限和原則
別人借了自己錢,不好意思要求別人還錢,除非實在急需用錢,才硬著頭皮開口提,但彷彿是自己做錯了事情一樣,心生負罪感:「明明人家都很困難,而我還很不識時務地去要求他給錢,我這樣是不是很過分」。這本是別人應該做的,可你就把它歸結於自己的不是。
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麼別人會不喜歡,總是小心翼翼,附和大家。他們笑,你也跟着笑,你甚至都不知道為何笑。就連在WhatsApp上聊天,要發的話都要斟酌了一次又一次,總怕說錯話。察言觀色,怕做錯事,怕說錯話。
人際交往中存在着重要的平等原則,而討好型人格的人把人與人之間的「天秤」過分傾向於他人,忽略了自己。比如,不僅積極回應別人的需求,還主動迎合。一昧地取悅他人,剛開始或許能得到一定的好感與認同度,但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原本的效應,在對方眼裡已經把它當做理所當然。
想要告別討好型人格,便要從自己的思維模式入手,要意識到自我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學會做這三件事:
建立自我的底線,保有原則
要想改變討好型人格,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要在人際交往中迷失自我。我們需要明確自我的界限與底線,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凡事不可越過底線,這樣才能建立清晰的自我。
學會拒絕
我們不是不去幫助別人,而是要分辨出來哪一些事情是對方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到卻還要你幫忙的,還有哪一些是對方想占小便宜而讓你幫忙的。就像前文舉過的例子一樣,如果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那首要的就是告訴對方自己現在有其他要處理的事情。比如,「我現在很忙,手上的工作忙完需要很久,等忙完手上的工作再來幫忙,如果你比較着急的話,你可以先找找其他人幫忙。」
學會自信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討好型人格的根本是將自己的自尊放低了。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是要變得自信。蕭伯納說過:「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一個人一旦有了自信,無論是精神面貌還是做事底氣都會得到積極的改變。自信能使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如有「神力」加持,激發自己的內在潛能。
其實,我們要做的最根本就是回歸自己。要記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你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你的生活自然而然會過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