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無論在工作、生活還是學習中,總會有這樣的情況:
- 家庭作業還沒有做,就跑去玩遊戲,看劇,總想着還有deadline還未到。
- 今天有一場面試,但卻賴床了,匆匆忙忙地準備過去,遲到了。
- 天氣不錯想去跑步,結果找不到運動鞋了,那就明天或者後天再去吧。
- 上司交代的緊急任務還沒完成,卻做著其他不重要的事情,還安慰自己並沒有無所事事。
我們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拖延症,只是程度不一樣。它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你的生活,讓你時刻退步。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移的行為。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
在《津巴多普遍心理學》一書中是透過「認知心理學」這麼解釋拖延行為的:
首先,拖延者往往低估了完成項目所需的時間。另外,如果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分鐘的拖延者只記得他們以前雖然拖延了,但依舊按時完成了項目,他們可能就不會把自己的行為看成是問題,或許還會認為自己在壓力下才能充分發揮潛力。
通過了認知心理學我們可以了解到影響拖延行為及其他人類行為的內在思維過程,即認知預期會對我們的行為方式產生影響,且拖延者會因證實偏差而存在認知偏差。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5天之內可以做完一件事情,那麼在離期限還有15天的時候,直到最後5天才會開始着手做這件事情。這種緊迫感和焦慮往往「促發」這些人的鬥志,會讓自己覺得只有在壓力狀態下才有積極的狀態。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deadline過後突然一下放鬆的感覺,如果最後的成績也不差,就強化了「我最適合在deadline前的高壓狀態下工作」的心態,還在心裏表揚自己很有「效率」並且此後也會不斷進行自我暗示。
長期這樣下來,儘管不願承認,但潛意識裏確實覺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時間的工作成果卻平平還不如突擊工作的成績好,都將會再次強化拖延症。
形成拖延症的因素,大致可歸結於以下幾點:
一、對於工作或學習的厭惡
相信很多人在工作學習中會遇到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也有些時候,即便並不是很討厭的工作,但只要做的時間太長太久了,便會開始分心走神不專注。
二、自控能力弱
比如正在寫論文,你的朋友問你要不要一起打機,只缺你一個人,你猶豫了一下但是最後還是放棄了論文。打機的時間總是很快過去,到了晚上發現一整天的計劃又沒有完成。
三、完美主義,害怕失敗
因為擔心這件事做不好,害怕失敗,所以猶豫不決,不夠自信。總想著自己需要對一件事360度充分了解後才去做,結果一直沒有做。
四、習慣性的拖延
有些人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並不難。
我們應該如何規劃好執行時間,行動起來,拒絕拖延,達到老闆期待?
卡爾漢說:「有些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拖延不是出路。要想克服拖延症,去做那些艱難而重要的工作,歸根結底在於調整自己的心態。優秀企業家克服拖延症的秘訣就是他們知道抗拒和拖延比採取行動更痛苦。他們知道,一旦着手去做一件大事,就能獲得極大的成就感。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環,也使他們能更容易地做成其他看似很難的事情。」
對於有嚴重拖延症的人來說,最好在做某件事之前做好計劃,一定要標明預計完成的時間。如果是一件需要很多天完成的事,要規定好每一天的工作量,定好小目標,並尋找這件事對你來說的難點,想辦法去克服它。剛開始克服拖延症一定不是什麼容易事,但一旦形成了這個習慣,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那麼困難了。
希望大家可以正視拖延症,認識到其嚴重性,努力克服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過於著急,每天完成已做好的計劃後,慢慢地加任務,相信日後做起事來會更加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