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可是能夠找到這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卻是很難;可能你喜歡的工作薪金很低、上班距離很遠、辦公室政治鬥爭多等等,難有十全十美的。
因工作不滿意而辭職的那段空檔期,到底該不該先隨便找一份工先做?畢竟不能一直沒有收入對吧?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再說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適合的方法肯定也不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如果不想有空白期而先選擇一份普通的工作時,對自己的益處有哪些?
工作中所帶來的成就感與價值感
能夠在某個領域內實現自我價值,有立足之地和有話語權,這些大概就是工作的意義吧,比如說一位IT技術人才,在他所處的行業內是數一數二的人士,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業內人都發出敬佩的聲音時,我想那便是他工作的意義。
對於我們來說,工作不僅是收入的來源更是能夠給自己帶來成就感和價值感。這兩種「感受」與金錢無關,而是一種滿足感。
就像《財富》雜誌曾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良好的社會福利和失業保障讓失業人員每月拿到的錢並不比有工作的人少很多,但失業人員中絕大多數仍感到沮喪和恐懼,因為沒有工作讓他們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相信處於空檔期的職場人士會有這些情形,處於焦慮、痛苦、沒有收入的零安全感,孤獨。當長期處於待業階段,整個人會變得十分懶散,越來越不願意找工作,也失去了上進心。
不脫離職場,保持工作節奏,利於職場環境適應
處於工作中的我們,會保持着良好的作息時間與休息安排,相較於失業期間會有更穩定的自律,比如每天可以為了要打卡的工作早起,而當沒有工作期間的你,可能會到中午時分才起床收拾。
當長期處於失業空檔期時,你的生活習慣已被打亂,久而久之還會產生職業倦怠期,即不再想工作了,而是想做個宅男宅女。即使最後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最後也會因為不習慣而難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了。
空窗期如此漫長,還不如先嘗試着找一份工作,至少不能讓自己失去一種工作的態度。
豐富職場閱歷,多嘗試說不定有不一樣的收穫
經驗,總是在不斷嘗試和不斷試錯當中得到的,說不定這份「隨便」的工作是你下一次轉型的鍥機。
Alice是一位有兩年工作經驗的HR,目前成功轉型成為營運。她說自己終於找到了真正熱愛的事業。
Alice在工作中越來越意識到市場上HR的競爭力太大了,而她的能力在這兩年沒有很大的提升。於是選擇辭職。再找工作,也不是很滿意。
迫於各方面的壓力,Alice開始調整求職方向,一方面繼續找人事工作,一方面尋找營運方面的工作,因為她在讀本科的時候自己有做過一段時間的營運intern。
後來,她收到了一家小型的諮詢公司的offer,專門負責人力資源方面的助理,需要管理公司的社交媒體帳戶。在進入這家公司兩個月後,Alice說她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結合了之前的一點工作經驗,還能用到做intern的時候學到的知識。比之前專注做HR有趣很多,也算是真正的找到自己喜歡的和合適的。
工作合不合適只有試過才知道,多多嘗試未必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那我們來看看先隨便找一份工作時,它所帶來的劣勢:
易離職,難再入職
有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是值得開心的,但現實情況卻是很難,因為市場上能提供的優質資源緊缺且競爭極其激烈。
不穩定的職業形象會讓面試時的HR對你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擔憂。
有時過於無奈才「隨便」找一份工作先做着,但是穩定性是偏低的,隨時都有離職的風險。首先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二是工作找不到動力,每天都覺得身心疲憊,最終又離職、再一次重新出發。
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一份不合適的工作最終會磨滅你的鬥志,忘記初心,放棄掙扎。
我朋友Kate在離職後的下一份工作計劃是要進入一家規模較大、管理較成熟的企業,可是接二連三的面試後卻遲遲等不到offer,在無望的情況下她放低了要求。
後來,她進入了一家和之前差不多的企業,但入職不久後又離職了,原因依舊是「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覺得和以前工作差不多,而且每天工作都很抑鬱。所以她現在決定不再要求太多,普通的也能接受了。
看得出來,這段時間Kate浪費的時間與精力是有形的,這有形的「浪費」逐漸被「無所謂」代替。
敷衍式的工作態度對待新工作
雖入職一家新公司,開始了新的工作,但會習慣性的以心不在焉的狀態進入工作,時刻留意市場上的新招聘廣告,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便離開。這便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了。
好的結果是,能保持一定的工作狀態下重新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而壞的結果是長期敷衍式的工作態度會讓你逐漸喪失基本的職業素養,比如對一份工作起碼的負責態度與敬業精神。
最後,我想說,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並分析優劣勢後再做出判斷,不要盲目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