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分為兩類人,一類是「真正」工作的人,另一類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那兩者該怎麼理解呢?我就以一個經典故事《買馬鈴薯的故事》來講述下。
A和B是同一段時間入職一家店鋪,但經過一段時間後,A升職了而B還在原地踏步,B不服氣地質問老闆為什麼明明兩個人工作都是一樣,但是A卻可以升職?
老闆看着B說:「你去集市看看今天早上有沒有人賣馬鈴薯?」
一會兒後,B回來向老闆報告說,「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馬鈴薯在賣。」
「有多少?」老闆問。B不知道,便跑回集市上問,回來之後告訴老闆,「一共有40袋馬鈴薯。」
「價錢呢?」老闆再次問B。「您沒有說要問價格呢。」B委屈地說。
老闆對此沒說什麼,於是叫A過來,並對A說,「你現在到集市上去一趟,看看今天早上有沒有人賣馬鈴薯?」
A出去後很快就回來了,並對老闆說:「今天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在賣馬鈴薯,一共40袋,價格是兩毛五分錢一斤。我看了一下,這些馬鈴薯質量不錯,價錢也好,所以我順便帶回來一個讓您看看。」
A邊從提包中拿出馬鈴薯邊說,「我想這麼便宜的馬鈴薯一定可以賺錢,根據我們以往的銷量,40袋馬鈴薯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賣掉。而且,我們全部買下還有適當優惠,所以,我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您見他呢。」
故事到這,我想此時大家也明白了為什麼A可以升職而B依舊止步不前。
除本職工作外,其他的工作大部分會來源於老闆所交辦的事情,往往老闆讓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只會說一部分,剩下的細枝末節需要你站在老闆的角度去思考他要什麼樣的結果。換言之,如果說的很細那麼他為什麼要聘請你呢?
當老闆交辦一件事情時,通常員工會有兩種的表現形式:第一種,只做交代了的工作;第二種,如何把交代的工作做到完美;
如HRKelly對部門經理說,「經過面試,我覺得這幾個人還是不錯的,經理您看下最終挑選哪些人呢?」經理說,「你把你認為可以的履歷先挑出來。」以下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Kelly挑好了自己認為可以的,便把這幾份履歷給經理。
第二種:Kelly按照應徵者的職位匹配度,距離優先度,最快入職時間依次排序說明,並對其他替補履歷也依次做了相應的排序,供老闆參考。
可以看到Kelly的第一種方式實際上是給老闆拋出問題,讓老闆自己去解決。第二種是給老闆選擇題,不僅可以解決問題,還會讓老闆認為你考慮事情全面周到。
在職場中,大家要的都是結果,而不是想要你完成某件事情的過程。結果令老闆滿意,自然就願意重用你。
在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太用心做事的員工,一方面來源於主動思考能力弱,也稱之為被動思考型。另一方面來源於我拿多少薪資就做多少事的觀念。
主動性弱的一般表現為被動思考,缺乏任務規劃,等待上司安排,更有甚者直接向上司要答案,推脫責任。他們往往是得過且過。
而主動性強的則相反,他們會積極思考並解決難題,會直接把結果呈現在你面前並勇於承擔相應的責任。他們往往細心有計劃,做事有目標的。
造成被動思考的原因有什麼呢?
對於問題,不求甚解,缺少主動思考能力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在等着我們處理,而我們一般的處理方式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沒有去考慮其他更好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們離不開電腦,當電腦有時出現一些小問題時,你是否是這樣處理:怎麼突然壞了?我不會修理啊!還是找IT同事幫忙處理下吧!
然而有些問題,你嘗試過Google嗎?
無法多維度思考解決方案
就如上述案例中的A。當老闆提出問題時,他的考慮範圍是很細緻的,而細緻,就是老闆希望你能具備的其中一種工作能力。
完成自己的工作是應該的,但是完成工作的同時,你需要知道,如何能有achievement來體現個人價值?給公司帶來收益、給老闆帶來業績,才是「真正的工作」。
由於多數人想問題都是先從自身出發,所以這種慣性思維導致我們在工作上沒有什麼起色。
了解到原因之後,我們該怎麼去改正,並重新把握住主動權呢?
我們可以每天給自己制定學習計劃。比如你可以在論壇上和網友一起探討關於在自己所處的行業內遇到的一些困難並參考其他人是如何解決的。
其次是每次做一件事時有意識的告訴自己,這個要怎麼處理,先在大腦中想一遍流程,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去設想有可能會發生的一切。
設想你是一名上司,當你給你的員工安排工作時你希望他會怎麼做,你希望得到什麼結果?就按照這種方式去想你的老闆想要的是什麼結果。這便是上面所提到Kelly的第二種解決方案。要記住,公司是請你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讓你問問題的。
「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養成的,是長年累月的過程。如果你能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相信你的工作不僅會越來越出彩,你的思維方式也會有質的飛躍。